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文章   >  邓小平一言拍板,重开关闭11年的高考大门

邓小平一言拍板,重开关闭11年的高考大门

导读

image.png

文革期间高考被"推荐上大学制度"取代 

     1966年,文革爆发。在那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狂热年代里,高考制度也没能幸免。那一年的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声称以往的招生 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5天后,《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开始以更激烈的言辞来抨击高考制度,宣布要将它"扔进垃圾堆里去"。高考终于成了被打倒的对象,全国高校停止招生。从1966年-1972年的6年间,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等学校试点招收少量工农兵学 员外,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几近停滞。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image.png

19778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但当时文革兴起,各地方政府职能陷于瘫痪,地方招生并 未能按时开展,在1966~1971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校未能招生,空白了至少3年。1972年,大部分高等学校才陆续恢复"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 生,这也是"工农兵学员"登上舞台的日子。

"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走上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而在"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指导思想下,所有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而推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也就是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恢复高考制度内幕:20分钟邓小平一言拍板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一开始,他便自告奋勇主管教育科技的工作,8月4日,在他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请来了包括周培 源、童第周、苏步青在内的40多位教育界专家和官员在人民大会堂畅谈教育。8月5号上午的会上,查全性先生发言。他讲得非常好,讲得很动情、很激动。

  他说,大学的招生工作是培养人才的第一个环节。从武汉大学五年招生的情况看,按照"十六字"方针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差悬殊,质量没 有保证。广大群众包括大学生里的教师,对"十六字"方针非常不满。他们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17年"上大学靠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现在上大学靠 权。群众对一些党的干部利用特权招收自己子女非常气愤:"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因此"十六字"方针不推倒,招生质量得不到保证,"走后门"不正 之风不刹住,党风不能端正,读书无用论的社会风气不可能扭转。

  查全性先生的发言,令举座哗然。大家感觉,这个问题提得好,切中要害,纷纷补充查先生的意见。

  听完查全性的发言,邓小平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说,今年恢复高考来不及了。招生工作会议已开过了。

  邓小平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他的表情很严肃。

  查全性的讲话大约15分钟左右,包括邓小平插话表态,直到最后的拍板,整个过程也就是20分钟。可以说,恢复高考的决定,是小平同志主持的这次科教座谈会的压轴戏。这次座谈会就在高潮当中结束。

  随后,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后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会,会期45天。由于"左"的思想还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因此,会议争论十分激烈。

会议的主要争论点,还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对此,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 后,马拉松会议终于在10月初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 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1977年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

  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1977年高考还是由各省自行命题,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虑到实际情况,有些考题相当简单,尤其是数学。

image.png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图为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0万。这就给国家出了一个大难题,对于执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 资源严重匮乏的中国来说,如何解决如许考生参考的试卷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邓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 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最后高考结束,共录取考生27.297万人,录取比例为29:1。这个比例在80年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的2:1。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570万考生,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恢复高考,用"分数论"打破了"成分论"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它重新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在此之前通行的原则是"唯成分论",红五类、黑五类,个人的前途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取决于你的父母、你的家庭背景。一个"不良"的家庭出身,就要注定你一生坎坷的命运。

  恢复高考,用"分数论"打破了"成分论"。被现在很多人所诟病的"分数",在当年却正是被很多人推崇的标杆。因为它至少给大家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虽然当年高考还需要政审,但很多"黑五类"仍然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当然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