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朝代   >  大事件盘点:中国东周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中国东周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中国东周历史大事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逝世;齐鲁乾时之战;齐桓公逝世;楚宋泓水之战;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逝世;道家创始人老子诞辰;晋楚鄢陵之战;孔子诞辰;财神范蠡出生;吴晋黄池会盟

历史事件 时间倒序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公元前770年

东周开始

东周开始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赧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公元前685年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其职名为会诸侯,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事件脉络

公元前637年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公元前591年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

公元前682年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是缪氏先祖;是各史籍当中高度认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97年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公元前685年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公元前685年8月8日

齐鲁乾时之战

齐鲁乾时之战
    前685年8月8日,齐鲁乾时之战,齐桓公的地位得到巩固。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8月8日,齐军在乾时(时水支流,经山东桓台西北注入古济水,旱则干涸)击败鲁军。
    周庄王十一年冬,齐公孙无知杀襄公启立为君。齐大夫管仲等奉公子纠奔鲁;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十二年春,公孙无知被齐大夫雍廪所杀。随后,齐大夫高奚等暗中遣使赴莒迎公子小白。鲁庄公则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时,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佯死,得以先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再度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被俘。不久,齐大夫鲍叔牙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
详情...

公元前654年

羊皮换贤

羊皮换贤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被晋国灭掉以后百里奚成了俘虏,因为他拒不为晋国做事,所以被当作家奴陪嫁到秦国,走到半路他逃跑了,结果又被楚国人抓去放牛了。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人才,就想怎样才能把百里奚给弄回来呢?硬要会发生冲突,他觉得用钱应该会好些。他手下有个叫公孙枝的告诉他,如果你用金钱去换百里奚,楚国人就知道百里奚是个人才,绝对不会交出出百里奚的,一个奴隶等于五张羊皮,咱们就拿五张羊皮去交换,这样他们就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奴隶。于是秦穆公就拿了五张羊皮跟楚国人把百里奚换了回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皮换贤的故事

公元前643年10月7日

齐桓公逝世

齐桓公逝世
    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逝世。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是齐僖公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姜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详情...
事件脉络

公元前686年

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高、国两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国。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了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达齐国。这时小白早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公元前684年

桓公逃亡时经过了谭国,但谭国待桓公不好,所以桓公在齐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灭掉谭国,谭国君主逃向莒国

公元前681年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在齐国举行“北杏会盟”,旨在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国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

公元前681年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桓公攻打鲁国,鲁国战败,鲁庄公请求割让城池平息战争,桓公应允,并与鲁在柯地会盟。会上,鲁庄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宝剑,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齐桓公答应曹沫的要求。

公元前680年

齐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参加过“北杏会盟”的宋国背叛盟约,齐桓公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宋国看到齐国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讨伐,不想背负抗御王师、与天子作对的罪名,请求归顺王室、与诸侯和好。

查看完整14条

公元前638年10月10日

楚宋泓水之战

楚宋泓水之战
    前638年10月10日,楚宋暴发泓水之战,楚国击败宋国,成为霸主。
    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君主会于齐,在宋襄公的强力要求下,三国同意于当年秋于宋国召集诸侯大会。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被楚王在会场上突袭遭擒。在鲁僖公调停下,宋襄公被释放。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宋襄公为一雪前耻,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 
    周襄王十四年十一月初一,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宋襄公不顾谋臣子鱼的建议,坚持不半渡而击,待到楚军全部渡河后,宋襄公又坚持非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方开始攻击,结果惨败,身受重伤。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其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至晋文公率领晋国崛起后,楚国的扩张方才被遏制。 
详情...
事件脉络

公元前643年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

公元前642年

公元前642年(周襄王十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公元前639年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以及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轻车简从赴会,以争取与会诸侯的信任,结果在会场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被擒。楚成王挟之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军坚守,数月未下。不久,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于同年冬释放宋襄公。

公元前638年

宋襄公不甘受楚之辱,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附楚的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郑撤回迎战。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但宋襄公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乘机出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公元前632年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晋文公五年,晋攻曹、卫以激楚。晋军破曹。卫人畏晋,成公出奔,大夫元咀立成公弟叔武。楚成王欲避免与晋决战,命子玉解宋围,子玉不肯。晋许曹、卫复国,曹、卫绝楚。子玉怒,进兵逼晋军。晋文公退三舍(每舍三十里)。晋军七百乘与宋、齐、秦之师破楚军于城濮(今山东鄄城配西南)。楚责令子玉自杀。
    在春秋时期,晋献公下令捉拿自己的儿子重耳,重耳提前得知此事,外逃到楚国,当时的楚成王对重耳礼遇有加。有一次,楚王与重耳在宴会上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如果你以后当了晋王,要怎么回报我呢?重耳就回答说:“楚国富饶,要什么没有呢?晋国又有什么值得献给楚王呢?”但是楚王并不满意这个回答,还是希望重耳可以有所表示,重耳就说:“如果有一天我当上了晋王,而楚国与晋国要打仗,那么我就让我们的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这样您还不能原谅我,那么我再来派军作战。”

公元前628年10月27日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逝世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逝世
    公元前628年10月27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卒。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那年他已经62岁了!
    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共在位9年。在赵衰、狐偃、狐毛、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遂成为霸主。公元前628年冬十月,晋文公因病逝世,终年70岁,其子晋襄公继位。
    备注: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
详情...
事件脉络

公元前677年

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武公去世,诡诸继位,即晋献公。当时重耳已二十一岁(虚岁)。

公元前656年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在骊姬的步步紧逼下,太子申生不堪陷害,选择自尽。随后,骊姬又开始诬陷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公元前655年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他翻墙逃走,勃鞮追上,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

公元前651年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公子奚齐继位,骊姬为国母,荀息为托孤之臣,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趁机聚众作乱,把幼主奚齐刺死在灵堂上,之后荀息立卓子为晋君,里克等人把卓子刺杀在朝堂之上,又将骊姬活活鞭死,并派狐偃之兄狐毛至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他。重耳辞谢

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称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及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邳郑父与七舆大夫。

查看完整16条

公元前623年

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称霸西戎
    由于晋国的阻遏,穆公无法实现东进的志向。便听从了谋臣由余的建言,改向西方发展。
    公元前623年,秦国倾全力进攻西戎,先消灭绵诸,后又征服二十个戎狄小国,开疆扩土,史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606年

楚王问鼎

楚王问鼎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九鼎过于巨大,加之年代久远,重量无法估计”,楚庄王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满意,答道“只要折下楚国士兵的勾,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言外之意,周天子之所以做天子是因为他的德行而不是因为九鼎,楚庄王一时哑口无言,退出了周疆。

公元前600年2月9日

道家创始人老子诞辰

道家创始人老子诞辰
    公元前600年2月9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详情...
事件脉络

公元前571年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即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陈国苦县,年长孔子20岁。

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

公元前535年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

公元前516年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公元前485年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公元前575年6月6日

晋楚鄢陵之战

晋楚鄢陵之战
    前575年6月6日,晋楚鄢陵之战。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6月6日),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
    周简王七年,晋楚势均力敌,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之机,击败秦国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暂时解除侧背威胁;又以会盟方式巩固与吴国的联盟,形成南北策应以对楚之势。周简王十年,郑叛晋附楚。次年春,郑发兵攻宋,全歼抗郑之宋军于勺陵(今河南宁陵南)。由是,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便成为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焦点。晋国决定不失争霸良机,兴师伐郑以救宋,进而与楚决战,重振晋国霸业。
    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详情...

公元前556年10月24日

宋国发生狂犬病

宋国发生狂犬病
    公元前556年10月24日,宋国发生狂犬危害,国人群起追杀之。
    症状与诊断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在1971年有1个痊愈的病例。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详情...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孔子诞辰

孔子诞辰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详情...
事件脉络

公元前551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49年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公元前535年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公元前533年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公元前532年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查看完整23条

公元前536年8月5日

财神范蠡出生

财神范蠡出生
    前536年8月5日,财神范蠡出生。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后人尊称“商圣”,是中国道商之鼻祖。越国著名谋臣,与文种一起俱为勾践股肱大臣,最终灭吴兴越。因为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毅然弃越奔齐,三聚三散,富甲天下。他年轻时,曾拜计然(又名辛文子既《通玄真经》(《文子》)一书的作者)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策。引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范蠡携文种远赴吴越,因在吴国难展才华慨然离吴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湖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史称定陶。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范蠡,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这样总结评价他的一生:“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定陶是他三次迁徙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取得辉煌商业成就的地方。
详情...

公元前531年10月16日

楚师灭蔡

楚师灭蔡
    公元前531年10月16日,楚师灭蔡,将蔡的世子有抓获杀死以作牺牲。
    蔡国是西周初年最早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武王灭纣后,封其弟度(文王第五子)于蔡,称蔡叔度,与管叔、霍叔一起,就近监视被封于殷的商纣之子武庚及其所统领的殷遗民,史称"三监"。
    春秋初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诸侯逐鹿。蔡也曾多次出兵,与鲁、宋、陈等联盟伐郑。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迅速崛起,兼城灭国,威震江汉,使蔡、郑等中原诸侯恐惧不安。《左传·昭公十一年》:"三月丙申,楚子(灵王)伏甲而飨蔡侯于申,醉而执之。夏四月丁巳,杀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弃疾帅师围蔡。"冬十一月,楚师灭蔡。
详情...

公元前484年4月8日

伍子胥逝世

伍子胥逝世
    前484年4月8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逝世。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详情...

公元前482年6月5日

吴晋黄池会盟

吴晋黄池会盟
    公元前482年6月5日,黄池会盟,吴王夫差与晋争霸。
    公元前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想称霸中原保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吴王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让会盟的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于是怒斩七人于帐前。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详情...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逝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逝世
    前479年4月11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逝世。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详情...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