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标签   >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公元20世纪中国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回族英雄马本斋逝世;梁启超逝世;近代学者章太炎逝世;康有为病逝;画家傅抱石逝世;鲁迅在上海病逝;袁世凯病死;革命家黄兴病逝;蔡锷病逝于日本;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逝世;郭沫若逝世

历史事件 时间倒序 

1900年7月9日

清直隶提督聂士成英勇阵亡

清直隶提督聂士成英勇阵亡
    1900年7月9日,清朝直隶提督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英勇阵亡。
    7月9日,中国清朝直隶提督、武卫前军统帅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英勇阵亡。聂士成率部同八国联军血战八昼夜,后因弹药匮乏、寡不敌众,于7月9日在天津八里台地区被侵略军包围。聂士成率部激战两个小时,多处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聂士成横刀跃马挺立桥头,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士成壮烈殉国。
详情...

1905年3月28日

清末外交官黄遵宪逝世

清末外交官黄遵宪逝世
    1905年3月28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维新派外交官、爱国诗人黄遵宪逝世。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生。举人出身。1877年(光绪三年)以参赞出使日本,后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所至维护祖国权益,尽力改善华侨地位,并悉心了解外情,所作《日本国志》,就明治维新阐发变法思想,成为戊戌维新的启蒙读物。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后,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到湖南任上,积极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又延聘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组织南学会。1898年受命为出使日本大臣,遇戊戌政变,以热心变法遭人弹劾,罢归乡里。
    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诗史”。著作除《日本国志》外,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详情...

孙中山:“黄遵宪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学者”。


1905年4月3日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1905年4月3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1885年生,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在这部书的结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
详情...

吴玉章:“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1905年12月8日

陈天华投海自杀

陈天华投海自杀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杀。
    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他挥笔写下《绝命书》。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有《陈天华集》。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
详情...
陈天华    

《事件薄》:《猛回头》最后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事件脉络

1895年

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1895年,陈天华随父迁县城,仍以提篮叫卖为生。

1900年

入省城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其时,莅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妻之,陈效法汉时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乃婉言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报国之时,终身未娶)。

1903年

陈天华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拒俄事件发生,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1904年2月15日

陈天华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不久,因清政府搜捕,陈天华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

1905年

1月,日本《万朝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预言中国即将被瓜分,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了骚动。陈天华当即撰写了《要求救亡意见书》,要求满清政府实施宪政、救亡图存。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

查看完整7条

1908年11月14日

光绪帝驾崩

光绪帝驾崩
    11月14日,清朝的光绪帝驾崩,寿38岁。
    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期间始终使用年号“光绪”,起止时间1875年2月25日即位至1908年11月14日驾崩。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
    1908年12月2日,溥仪即位,沿用“光绪”年号至1909年1月21日。次日为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同治、光绪两朝,常被合称为“同光”,如同光体、同光中兴。
事件脉络

1875年

同治帝病死,4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

1889年

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光绪帝载湉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载湉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载湉力排众议,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

查看完整9条

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病死

慈禧太后病死
    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死,寿73岁。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那拉太后”等称呼。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后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升至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得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同时期,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随着慈安暴卒、奕䜣被罢免,慈禧开始独掌大权。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定东陵。
    慈禧前后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是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围绕着慈禧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外学界也有着不同的讨论。
事件脉络

1835年11月29日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叶赫那拉氏生于京师(今北京市)。她出身在一个满洲镶蓝旗(后抬入镶黄旗)军功世家的支流

1852年

咸丰一年(1852年)二月,十八岁的慈禧参加八旗选秀,被咸丰帝赐号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六日,晋封懿嫔

1856年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母凭子贵,在同月二十四日晋封懿妃。

1860年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懿贵妃随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1861年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热河去世,载淳即位,即同治帝,定年号“祺祥”。同治帝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查看完整24条

1909年10月5日

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1909年10月5日,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香涛,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详情...

毛泽东同志: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谭嗣同:“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事件脉络

公元1837年

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官舍。幼年禀赋聪慧。

1850年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满14岁的张之洞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1863年

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参加会试、殿试,终于如愿以偿,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

1881年

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至1884年)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当时,山西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鸦片流毒严重。在张之洞与山西官民的共同努力下,山西人民之负担大大减轻,旱灾所伤的民众元气也逐渐恢复。

1883年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因力主抗争。

查看完整18条

1910年10月30日

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逝世

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逝世
    1910年10月30日,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逝世。
    亨利·杜南于1828年生于日内瓦,1910年10月30日在瑞士的海登去世,终年82岁。
    1859年,亨利·杜南来到索尔弗里诺,恰逢拿破仑三世直接指挥的意法对奥战争中的索尔弗里诺战役的最后阶段。在那里,他看到了尸横遍野的惨状。
    1862年,杜南根据这次经写了一本书:《索尔弗里诺的追忆》。在书中,他把因缺乏医疗护理而导致伤员死亡的悲惨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并提出主张:制定法律,保证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战俘;在世界各国创建志愿救护者的常设组织,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伤员。
    杜南奔走于14个国家,宣传他的主张,终于促成了在1863年10月召开的具有意义的会议。来自15个国家的36位人士参加了会议,会上提出成立民间救护团体。为了表示对杜南本人的敬意并表彰东道国瑞士对会议所做的贡献,代表们一致同意,以瑞士的国旗为标志,只是颜色改为相反的白底中间一个红十字,并定名为“国际红十字会”。
详情...

《事件薄》:迪南把一切都献给了救护事业,他耗尽了自己的资财,自己的企业也于1867年破产。后来他曾在巴黎的贫民窟生活过,还因付不起房租而睡过火车站的长凳。


1913年3月22日

宋教仁逝世

宋教仁逝世
    1913年3月22日,为共和奔走的宋教仁逝世。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详情...

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病死

袁世凯病死
    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病死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3月22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详情...

蒋介石:“袁世凯是我们中国势力最大的军阀,爪牙遍布于全国。他凭借着国家元首的地位,私心自用,帝制自为,自以为可以成功。而结果为总理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所打倒,袁世凯竟以恐惧而死。”

李大钊:“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事件脉络

1859年9月16日

袁世凯于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大清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北之袁张营。

1882年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王妃闵妃一党与大院君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1884年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1894年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天津。通过目睹甲午战争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他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败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

1895年

8月底,袁世凯以一封万言条陈呈送皇帝,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充分体现出袁世凯的改革思想。12月8日,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从入京觐见到小站练兵这段期间,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他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强学会,这也使维新派将他引以为同路人,为后来的戊戌告密事件埋下伏笔。

查看完整20条

1916年10月31日

革命家黄兴病逝

革命家黄兴病逝
    1916年10月31日,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黄兴病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详情...
黄兴    

章太炎:“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蔡锷:“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事件脉络

1874年10月25日

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25日,黄兴在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诞生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学生30多人,赴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五月(1902年6月),黄兴抵东京。

1903年11月4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1月4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张继、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组织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的领袖。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者在颁发的檄文中,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国”的旗号。起义虽然失败,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兴至河内,先后参与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都遭失败。

查看完整16条

1916年11月8日

蔡锷病逝于日本

蔡锷病逝于日本
    1916年11月8日,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次年应梁启超函约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和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就读。1900年回国,拟在汉口发动起义,事败后复去日本,改名为锷,以示投笔从戎之志。先后入日本陆军成城、士官两校学习军事。武昌起义后,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策划在昆明发动新军起义,被推为总指挥。当年10月30日举事,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1915年赴昆明,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组织讨袁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其间积劳成疾,患喉头结核病。8月赴上海治病,旋赴日本就医,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详情...

孙中山赠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班超),万里间关马伏波(马援)。”

朱德撰挽联道:“勋业震寰区,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河山谁与问?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罪大难言。”


事件脉络

1882年12月18日

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日(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一户贫农家庭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湖南时务学堂成立,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梁启超在学堂大力鼓吹平等、民权学说,他深受影响。

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接梁启超自日本来信相招,又得到唐才常的资助,于是东渡日本,留学东京大同高等学校。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在南方成立自立会,组建自立军,蔡锷参加了自立会,准备发动起义。但起义失败,唐才常等被捕遇害。蔡锷幸免于难,重返日本。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拒俄运动兴起,他与黄兴等组建“拒俄义勇队”。同年十月,蔡锷自士官学校毕业。同时毕业者尚有蒋方震、张孝准,均名列前茅,为人瞩目,时有“中国士官三杰”之称。

查看完整11条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逝世

孙中山逝世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详情...
三民主义     中国国民党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     兴中会     孙中山     同盟会    

毛泽东:“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德: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

邓小平:邓小平的谈话将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事件脉络

1866年11月12日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1892年9月

26岁的孙中山来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成为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

1894年1月

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1月,孙中山写下了《上李鸿章书》,集中了孙中山关于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富强的革新主张。

1894年11月24日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中山决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

1895年10月

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查看完整20条

1927年3月31日

康有为病逝

康有为病逝
    1927年3月21日,康有为于青岛病逝
    康有为,原名祖,字广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1858年(清咸丰八年)3月19日生。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
    自1888年至1898年,鉴于中国惨败于日本,康有为7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1895年第二次上书时,鼓动赴京会试举人1300余人署名,要求拒签和约,即“公车上书”,1898年6月11日,受光绪皇帝召见,详陈变法要领。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28日杀谭嗣同等“六君子”。
    康即逃往日本。次年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1902年在印度写出《大同书》。1912年指使陈焕章在上海组织孔教会,发起“定孔教为国教”的活动。1917年在张勋策划复辟,扶浦仪“登极”,受命为弼德院副院长,旋即失败,躲进美国驻华使馆近半年,后游散国内各地。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戍奏稿》、《礼注》、《中庸注》和《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详情...

1929年1月19日

梁启超逝世

梁启超逝世
        梁启超于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哀讯传出以后,当时的政坛和学界都深感痛惜。各界人士在北京广惠寺和上海静安寺分别举行追悼会。冯玉祥称他“才大如海”;侯锷颂他“独挽神州危,正气永不死”;王文儒誉他为“革命之元勋”,堪称“群流模范,万古江河”;唐蟒说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中山)黄(兴)后”....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省新会人。他11岁成秀才,16岁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5年春天,他赴京应考时,正赶上日本强迫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时参加科举会试的18省1200名举人,一致推举康有为和梁启超上书朝廷。在他们写成的万言奏书中,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三大主张。这一史称“公车上书”的伟大壮举,一时轰动了整个中国。
详情...
梁启超    

《事件薄》: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1930年9月22日

辛亥革命元老谭延恺病逝

辛亥革命元老谭延恺病逝
    1930年9月22日,辛亥革命元老谭延恺病逝。
    9月22日,谭延恺病逝于南京。谭延恺,湖南茶陵县人。1880年生,190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09年被推为湖南咨议局长。1911年与汤化龙等发起成立宪友会。辛亥革命时策动兵变,夺取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22年投奔孙中山,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和湖南省省长兼湖南讨贼军总司令、湘军总司令兼大本营秘书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后改任行政院长。
详情...

《事件薄》: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


1936年6月14日

近代学者章太炎逝世

近代学者章太炎逝世
        1936年6月14日,近代学者章太炎逝世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 。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著述甚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即《革命军》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前往北京,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
详情...

《事件薄》:鲁迅在1936年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在上海病逝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在3天公开吊唁中,前往瞻仰遗容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近万人。
详情...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1942年5月27日

陈独秀病逝

陈独秀病逝
    1942年5月27日,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病逝。
    5月27日,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陈病逝前生活极为艰辛,靠朋友帮助勉强为生。陈死后的丧葬费都是旧日北京大学友人捐赠。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详情...

《事件薄》: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创始人之一。


1944年2月7日

回族英雄马本斋逝世

回族英雄马本斋逝世
        马本斋(1902-1944),河北献县人,回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初,他率回民义勇队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1944年2月7日在山东莘县病逝。
详情...

《事件薄》: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