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5年6月15日
英国颁布《自由大宪章》

6月15日英国贵族胁迫英王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该文件用拉丁文写成,共63条款。
大部份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主要内容:保障选举教会教职人员的自由;保护贵族、骑土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章征收领地继承租;未经“王国大会议”的同意,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钱;取消国王干预封建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未经同级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
此外,少数条款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国王如违背宪章,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对国天使用武力。
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来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根据,并成为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宪法性文件之一。 详情...
公元1415年10月25日
阿金库尔战役爆发

10月25日,英王亨利五世率军5900人(其中5000名长弓手),迎战阿尔伯特率领的三万余法军(其中6800名十字弓手)。英军利用地形的优势,加上长弓手的强大威力,击溃了数量在五倍以上但指挥不力的法军。法军阵亡达5000人以上,英军仅阵亡百余人。
英法百年战争的一场重要战役,英军充分利用了长武器的优势 详情...
公元1549年6月20日
英国凯特兄弟农民起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的收益超过农业的一倍以上,新贵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把大片的土地圈围起来做牧场,这就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全国到处充斥着流浪者,10多万人口的伦敦,就有5万多流浪者。英国社会矛盾加剧。
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圈地。在圈地运动比较激烈的地区诺福克郡温德姆镇的农民,深夜拆毁地主圈地的栅栏,成为这次起义的开端。小贵族罗伯特·凯特兄弟成了起义的首领。起义迅速波及全郡,7月初,起义军发展到两万多人。起义军起草了29条纲领,准备提交给国王。
英国政府用镇压和欺骗两手对付凯特起义。它假意答应农民的部分要求。同时派兵进攻起义军的营寨。政府军在镇压了其他地方的农民起义之后,派瓦维克伯爵率领15000外国雇佣军勾结当地贵族武装共同镇压起义。8月底,起义军被击败。农民战死者3500余人,俘后被处死的300多人,凯特兄弟2人也被俘处死。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捍卫了农民的土地权利。 详情...
公元1689年2月6日
英国“光荣革命”事件

公元1807年3月25日
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

奴隶制有很源远流长的历史,世界各地包括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周代等都是行奴隶制的。直至16世纪,欧洲的殖民者走遍世界,并将西非的黑人贩卖到欧洲及新世界去,形成了奴隶制度的高峰。18世纪晚期,欧洲开始出现新思潮,启蒙运动带给当时人们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废奴开始在各国萌芽。 详情...
1863年1月10日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通车
1879年1月11日
英国祖鲁战争爆发

在祖鲁首领拒绝英军对其的“最后通牒”后,英国切尔姆斯福德勋爵率领军队渡过布法罗河和图盖拉河,向祖鲁王国大举进攻。祖鲁战争是冷兵器和枪炮之间的激烈碰撞,战争初期祖鲁人曾重创过英军,但随后逐渐落入下风,这场战争也终结了祖鲁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
1900年1月16日
英国放弃对萨摩亚岛的主权

萨摩亚群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中部,所以一直有“波利尼西亚心脏”的美称。它共有大小岛屿12个,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
1856年德国商人进入萨摩亚。其后制定了德国殖民计划。该计划引起了德国与美、英的利益冲突。1889年三国签订了柏林条约,规定在萨摩亚建立一个中立的王国。1899年英、美、德三国另订新约。英国为与德国交换其他殖民地,1900年1月16日 英国放弃对萨摩亚岛的主权,把英国统治的西萨摩亚转让给德国,东萨摩亚归美国统治。 详情...
1900年2月27日
英国工人代表委员会成立

英国工人代表委员会英国工党前身。1900年2月27—28日,在工联、合作社组织和社会主义组织代表参加的工人代表大会上成立。其目的是在国会中取得工人的独立代表权,以便组成独立的工人议会党团,为工人的利益服务。该委员会由工联代表12人,合作社代表10人和费边社、独立工党、社会民主同盟代表各2人组成。它拥有50万工联会员和7万社会主义组织成员。成立后6个月,在大选中获得两个议席。该委员会的领导人是凯尔·哈第、阿瑟·朝德逊、拉姆赛·麦克唐纳等。主要成分是工人,但领导权掌握在工人贵族手中。1906年改名为英国工党。 详情...
1901年1月22日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维多利亚女王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在位时(1837年—1901年)是英国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此时,英国加大殖民扩张,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她在位的几十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顶尖、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逝世,享年82岁。 详情...
1904年4月8日
英法条约签订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各国发展更加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迅速赶上或超过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因此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开始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年爆发的英希战争,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都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德、美、日是19世纪迅速膨胀的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经济力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德国的军事力量却大大超过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超过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20世纪初,德国开始向最大的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挑战,同英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霸权,德英矛盾尖锐化。英国原来仗着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支称霸海上的海军力量,在外交上奉行所谓“光荣的孤立”的政策,不与别国建立军事同盟,自己放手向海外扩张。但是,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只好放弃“光荣的孤立”政策。
英国首先和日本建立同盟,想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但英国与日本同盟不能帮助英对付德国。德国是英、法的共同对手,出于同一原因,英法于1904年4月8日签订英法条约。协约规定,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调整了在其他殖民地的矛盾。日俄战争后,在英国看来,惨败后俄国不那么可怕,而削弱了的俄国也希望有个强有力的同盟者。于是,1907年英俄又签订了协约。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同德国集团对立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协约国集团最后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详情...
1907年2月13日
英国妇女冲击国会

2月13日, 一群要求参政的妇女冲击国会,但是她们组织得很良好的进攻被警察击退了。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很多人在与骑警激烈搏斗时受了伤。 13日晚上,在一次集会之后,妇女们又试图冲入议会大厦,但是骑在马上和徒步的警察抵挡了妇女们的每一次冲击。此次活动一直从正午延续到晚上10点。
为了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妇女参政的问题,这些从事女权运动的妇女中有100多人发誓要自己被捕。女权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安妮-肯尼曾经保证: 如果这次会议结束时, 英国妇女仍得不到选举权,她将带领1000多名妇女进入众议院。 详情...
1912年1月30日
英政府否决爱尔兰自治提案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先后提出过3个法案。第一个法案是1886年4月由自由党W.E.格莱斯顿政府提出的。法案规定,爱尔兰将建立自己的议会和内阁,但其外交、军事和关税,仍受英国控制。法案提出后,遭到保守党的猛烈抨击,自治法案夭折。
1892年,格莱斯顿向议会第二次提出自治法案。1893年2月经下院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可是,上院否决了这个法案。
1912年4月自由党H.H.阿斯奎斯政府向国会提出第三个自治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爱尔兰可建立两院制的议会,上院议员由英王任命,下院议员按选举法产生。但议会无权处理对外关系、征收税款、支配土地和管理警察、军队等事宜。行政权则仍掌握在英国总督手中。这个法案同样受到保守党的反对。经过下院三读通过,但仍遭上院否决。根据英国1911年的法律,凡一个法案,经下院三读通过,就可以不顾上院的否决,直呈国王签字。
1920年英国政府提出新的法案,规定南北爱尔兰分设各自的议会。1921年12月英国政府和新芬党签订条约,爱尔兰北部仍归英国,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领权。 详情...
1913年7月14日
世界最早的选美比赛举行

7月,伦敦举行了一次国际选美比赛。上面的照片是各国参赛者在伦敦的福克斯托大桥上的合影,她们从左至右分别来自:英国、法国、丹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她们面对相机露齿而笑。在普及时髦表演和选美比赛之类的活动中,照相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详情...
1914年7月26日
爱尔兰都柏林起义

当欧洲的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之际,爱尔兰创伤的阵痛继续影响着英国的政治。爱德华-卡尔森爵士(1854-1935)在厄尔斯特领导反对地方自治和统一爱尔兰的运动,必要时准备动用武装部队(这年晚些时候大战爆发之际,他中止了这一运动)。在爱尔兰南部,都柏林的局势十分紧张,7月26日发生了起义。在巷战中被打死的起义者的葬礼聚集了几万群众。战争的阴影越来越浓重,英国政府这才被迫放弃实施地方自治的计划,7月末,整个问题被搁置起来。但是爱尔兰人不打算让这场战争沉默下来,不到一年,又爆发了暴力冲突。 详情...
1914年8月4日
英国向德国宣战

同日,德国军队大举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并向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发起猛攻,比利时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全面打响。当日,德军在列日前线投入12万军队,而比利时守军仅4万人。 详情...
1916年4月24日
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

20世纪初,爱尔兰是英国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忙于战争,给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造成机会。1916年复活节后的星期一,即4月24日,约1000名爱尔兰人夺取都柏林约14个地区并声明成立爱尔兰共和国。起义的领导人为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皮尔斯和“市民军”的首领康诺利。起义总部设在邮政总局。
2万名英军被派往都柏林,包围了市中心并炮轰起义军所占地区。4月29日皮尔斯和康诺利投降。5月初,15个起义领导人经军事法庭审判被处死。开始时爱尔兰公众舆论还不大支持起义,英国的镇压改变了舆论倾向,激起了爱尔兰人的爱国主义。1921年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后,起义者被认为是爱尔兰独立运动的英雄。 详情...
1916年7月1日
一战英法发动索姆河战役

自1916年7月1日起至11月18日止英军最高司令部调动大量步兵,向难以攻破的带刺铁丝网和隐蔽得深不可及的德军机枪阵地发起集团冲锋,仅在头一天,英国就损失了6万人(其中战死1.9万人)。
6月30日,英国第4集团军在亨利-拉林森上将的率领下于索姆河以北展开了5天的攻势。福煦的部队屯兵河流南岸。他们欲把德军引至他们军队之间,然后进行夹击。
这次进攻几个月前就已筹划,但由于在凡尔登进展不利,以致拖延至今。自从2月21日,1000门德国大炮开始向这座古老的城市周围炮轰时,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德军6月20日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双光气毒气弹。一批失去视力和瘫痪的士兵必须首先予以撤离,根本来不及往索姆河调集任何援兵。所幸的是,俄军勃鲁西洛夫6月2日开始对奥德战线进行大规模的反攻,迫使德国从凡尔登抽走一些兵力。 详情...
1916年12月7日
劳合·乔治出任英国首相

1916年11月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辞职后,保守党和工党支持劳合-乔治组成联合政府,于12月7日出任首相。
劳合·乔治(1863-1945),英国自由党领袖。1890年当选为国会下院议员。1911年任财政大臣期间提出国民保险法,被公认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他任职时对内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战争中主张加强协约国的合作,主张使用护航舰对付德国的潜艇战。战争结束后,在保守党和自由党联合政府中,劳合-乔治仍任首相。1918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扩大选民范围,颁布国民教育改革法,实行14岁以下儿童的义务教育。1919年他出席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21年给爱尔兰以自治领地位,并于次年允许埃及独立。同年3月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劳合-乔治的政策引起保守党人的反对,被迫干1922年10月19日辞职。劳合-乔治内阁是最后一届自由党人起主导作用的内阁。 详情...
1917年11月20日
一战康布雷战役爆发

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和德军于1917年11月20日—12月7日在法国北部斯海尔德河畔的康布雷地域进行的一次交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至1917年11月时,为支援意军并再次检验坦克作为进攻兵器的作用,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将军决心在法国北部地形平坦、适于坦克作战的康布雷西南地区实施进攻,意图一举突破德国军队兴登堡防线。参战的英军为第3集团军的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3个坦克旅,配备坦克470多辆、飞机约1000架、火炮1000余门。在康布雷地区的守军为德国军队第2集团军的4个师,配备近500门火炮。
1917年11月20日,英军在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掩护下,以400余辆坦克伴随步兵冲击,并快速突破德军防线,攻占德军若干支撑点,向前推进8.2公里,歼敌8000余人。此后,英军重点进攻布尔隆森林,以巩固既得阵地。22日至23日,德军迅即调集兵力,以火炮并出动飞机用磷弹对付英军坦克。30日开始,德军在得到11个新锐师的增援后,从左、右两翼对英军反复突施反冲击,英军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于12月5日被迫后撤,德军得以收复大部分失地。英军在后撤的同时,以尚有战斗力的70辆坦克击退德军的反击,打破了德军围歼英军的企图。7日,战役结束。此役,英军损失4.3万人,德军损失4.1万人。
康布雷战役开创了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的先例。虽然没有史诗般的坦克大对决,但却对坦克战术发展极为重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