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月10日

孙云蔚,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在果树栽培、中国果树史、果树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编著出版了《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西北的果树》等多本专著。对我国果树栽培的历史与西北果树带的划分及生产发展提出了创见。为发展我国果树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08年1月13日

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背着中国,在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津镇铁路(天津至镇江)。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于1899年5月签定了借款草合同,1908年1月13日签定了借款合同,并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津浦铁路全长1,009公里。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626公里;南段自韩庄至浦口,长383公里。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11年9月接轨。1912年全线通车。
1908年清政府与英德银团签订,后又订《续借款合同》。主要内容为:借款980万英镑;英德各一人任总工程师;英德银团代办筑路材料,并有借款优先权。英德自此控制津浦铁路,并加强了在华北的侵略势力。
《事件薄》:英德两大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修铁路,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要在经济上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资源
1908年1月16日

陶铸(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又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祁阳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一生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事业,历经磨难,百折不回,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8年1月17日

1月17日,抗战时期著名的爱国画家沈逸千先生的诞辰。沈逸千先生出生在上海嘉宝县。“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画出了第一幅抗日宣传画。
抗战爆发后,他活跃在各大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朱德、贺龙等画像,并得到他们的亲笔签名认可。茅盾将这些画像称为“抗战史料”。1944年中秋节前夜,沈逸千先生在重庆遇难,年仅36岁。
1908年2月6日

1905年,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获得了在上海创办有轨电车工程的权利,取得电车专营权35年。1906年,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又将经营电车业务的权利转让给英商上海电车公司,4月正式开工。次年轨道、电杆、架空线、车库等陆续完工。1908年3月,正式运行。
1908年2月12日
1908年2月,盛宣怀将大冶山铁厂、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组成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作为公司主体的汉阳铁厂创办于1889年,开始由张之洞负责筹建,耗资巨大,投产后却连年亏损。至1896年被迫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招股100万两接办。
盛宣怀为节省开始,又招股100万两,于1898年开办萍乡煤矿,以供应汉阳铁厂燃料。
汉冶萍公司成立后,盛宣怀大举引进亲朋故旧,公司营私舞弊、侵吞日甚,只好以公司财产和大冶矿砂为抵押,连年向外国举债,勉强维持经营。
1908年4月30日

孙中山在西南边境筹划的第六次起义。河口起义,也称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与黄兴率领起义军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一带的同时,孙中山又派黄明堂等人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开赴云南边境,发动了河口起义。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在河口,起义军张贴了《中华国民军都督黄告示》。
1908年6月19日

6月19日,邮传部决定收回电报商股,规定以后电报全由官办。清廷欲收回电报商股之说,上海等地早有传闻,近日上海电报股票行情低落,邮传部怕奸商借以动摇人心,从中渔利,便宣布说,邮传部的确要将电报商股收回,但具体方法还需同股东商量,且绝不会让大家吃亏。4日,盛宣怀代表邮传部,在上海召集电报股东胡二梅、陈调夫等,会商电报商股赎价。胡二梅主张每股应给价300元左右。盛宣怀定每股170元。众股东颇为不满。但邮传部还是决定收回高股,并许诺在电报全部官办之后,增加投资、添设线路,并消减电报费用。
1908年6月23日
6月23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根据罗斯福总统年度咨文中的要求,准将美国庚子赔款数减至13655492.69美元,将此数与原分给美国赔款24440778.81美元的差额,计10785286.12美元退还中国。
1908年7月13日

李石樵(1908年7月13日-1995年),出生于台北县泰山乡。1923年进入台北师范学校,受教于石川钦一郎,1927年以「台北桥」入选第一回台展,1931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1933年以「林本源庭园」入选帝展。1935年毕业后继续留在东京创作,至1941年,累积七次入选帝展与文展的成绩,“免审查”的展出资格,是为台籍画家的先锋。自1938年起,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当地为乡绅制作肖像,所得收入支持他在东京的下半年生活费。战争末期则完全定居台中,至1948年才搬回台北。战后,他开放个人画室,除了自己日夜作画以外,也吸收了许多有志投考美术系,甚或科班毕业的青年共同研习。训练的重点从石膏素描开始,强调严谨的学院式技巧。1960年起任教师大美术系,1974年退休,改在文化学院及国立艺专兼课,并经常往来台北、美国之间旅游、创作。
1908年7月28日

7月28日北京储蓄银行正式营业,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国家储蓄银行。在我国没有专门的储蓄银行,为个人提供的储蓄及其他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办理的。
储蓄银行(savings bank)是指通过吸收储蓄存款获取资金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储蓄银行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金融机构,大多是由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演变而来。互阻性的储蓄银行就是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以优惠的形式向存款人提供贷款,这种组织形式在美国比较普遍。
1908年8月12日

梅籍芳,(1908—1983),小麦育种栽培学家。1908年8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他的家乡位于苏北滨海地区,是个“多见芦花少见人”的穷乡僻壤,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生活奇苦。少年时代的梅籍芳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崇尚科学,立志学农,主张科学救国。1922年考入南京第一农校,1929年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40年夏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1942年获硕士学位,仍留校任副教授。1943年夏赴湖北恩施任湖北农学院教授。1945年先后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研究实习。在美国学习期间,他转而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并与当时美国主要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有过广泛接触,使他更加开阔了思路,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在这一专业领域中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力量。
梅籍芳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育成了“华东1号”等早熟小麦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在组织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和为适应改制需要进行早熟性育种与栽培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1908年8月27日
《钦定宪法大钢》由宪政编查馆制订。包括“君上大权”14条,附“臣民权利义务”9条。前14条规定皇统永远世袭,皇权不可侵犯;皇帝总揽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率陆海军,亲自裁定对外宣战、议和、签订条约等外交事项;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诏令限制人民自由;法律议案未经皇帝核准,不得施行。后9条皆为人民“义务”之规定,如纳税、服兵役等;而无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公民权利。
《事件薄》:《钦定宪法大纲》所确立的君主立宪政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失民主政治的成分,对当时人们思想起到不少的冲击。但其未给人民带来民主权利,只是使君权宪法化,因而激起朝野的不满,立宪派也大失所望。梁启超认为:这个宪法大纲是“吐饰耳目,敷衍门面”。
1908年9月28日

9月28日,达赖喇嘛抵达北京。近年来,由于英国不断侵略西藏,使整个西藏的局势变得十分复杂而微妙。西藏地区本是政教合一的,由清政府所封的两位政教领袖进行统治,一为达赖,一为班禅,两者之间平日已有矛盾。1904年,英国人乘日俄战争,入侵拉萨,达赖只好往北而逃。最初逃到库伦,清政府恐其投俄,忙令西宁办事大臣迎其到西宁。不料此时又发生了达赖与西宁喇嘛“斗法”之事。于是理藩院便安排他入雁门关,移床山西五台山,一住就是3年。于此,达赖为保住自己地位提出进京觐见,正欲起程,又听说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西藏枉杀多命、毁寺掠财,于是又观望不前了。后经山西巡抚力劝,终于启程。达赖一入直隶地界,朝廷就派大员前往保定迎接。各地方官对他特别优礼。于是所到之处,驻持名刹,香花供养,警护森严。抵京后,在其所安座的黄寺,王公亲贵,皆来致礼,每一出行,前呼后拥,轰动九城,气派颇为壮观。
1908年11月14日

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期间始终使用年号“光绪”,起止时间1875年2月25日即位至1908年11月14日驾崩。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
1908年12月2日,溥仪即位,沿用“光绪”年号至1909年1月21日。次日为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同治、光绪两朝,常被合称为“同光”,如同光体、同光中兴。
1875年
同治帝病死,4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
1889年
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光绪帝载湉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载湉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载湉力排众议,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
1908年11月15日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那拉太后”等称呼。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后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升至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得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同时期,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随着慈安暴卒、奕䜣被罢免,慈禧开始独掌大权。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定东陵。
慈禧前后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是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围绕着慈禧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外学界也有着不同的讨论。
1835年11月29日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叶赫那拉氏生于京师(今北京市)。她出身在一个满洲镶蓝旗(后抬入镶黄旗)军功世家的支流
1852年
咸丰一年(1852年)二月,十八岁的慈禧参加八旗选秀,被咸丰帝赐号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六日,晋封懿嫔
1856年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母凭子贵,在同月二十四日晋封懿妃。
1860年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懿贵妃随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1861年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热河去世,载淳即位,即同治帝,定年号“祺祥”。同治帝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1908年12月2日

光绪34年(1908年)10月,光绪、慈禧先后病笃。慈禧死到临头仍念念不忘把持政柄,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并于10月20日发下“懿旨”,召溥仪入宫。结果演出了一场溥仪大哭殿的闹剧。
溥仪闹殿后代第三天,慈禧旧一命呜呼了。慈禧死后举行了正式的国丧。消息传开,许多有钱的中国人群集卖唱的园子里(妓院的俗称),公开欢庆。两周后,12月2日,溥仪登基。
12月2日,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即帝位,号宣统。其父任摄政王,代理清廷朝政,这是宫廷为其父子画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