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标签   >  大事件盘点:1900到1910年中国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

大事件盘点:1900到1910年中国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

导读

大事件盘点:1900到1910年中国人物逝世历史大事件:清末外交官黄遵宪逝世;《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大学士张之洞病逝;清直隶提督聂士成英勇阵亡;语言学家马建忠去世;兵工学家徐建寅被炸伤亡;两江总督刘坤一病故;慈禧宠臣荣禄病死;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清末学者文廷式逝世;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历史事件 时间倒序 

1900年7月9日

清直隶提督聂士成英勇阵亡

清直隶提督聂士成英勇阵亡
    1900年7月9日,清朝直隶提督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英勇阵亡。
    7月9日,中国清朝直隶提督、武卫前军统帅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英勇阵亡。聂士成率部同八国联军血战八昼夜,后因弹药匮乏、寡不敌众,于7月9日在天津八里台地区被侵略军包围。聂士成率部激战两个小时,多处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聂士成横刀跃马挺立桥头,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士成壮烈殉国。
详情...

1900年8月14日

语言学家马建忠去世

语言学家马建忠去世
    1900年8月14日,语言学家马建忠去世。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14日,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语言学家马建忠卒。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1844年(清道光十四年)生。早年即研究西学。1876年(光绪二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并任清史馆翻译。1879年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从李鸿章办洋务,曾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等。撰《适可斋纪言纪行》,主张废除厘金,收回关税主权,振兴工商业。并称许西方议会制度,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所著《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详情...

1901年3月31日

兵工学家徐建寅被炸伤亡

兵工学家徐建寅被炸伤亡
    1901年3月31日,兵工学家徐建寅被炸伤亡。
    3月31日,兵工学家徐建寅在湖北汉阳试制火药时被炸身亡。徐建寅,1845年生,是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之子。著有《造船全书》、《兵法新书》等。
详情...

1902年10月6日

两江总督刘坤一病故

两江总督刘坤一病故
    1902年10月6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病故。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字砚庄。廪生出身。湖南新宁人。在太平天国之乱时崭露头角,成为当日急速冒升的汉族封疆大吏之一,及后在曾国藩、左宗棠等去世后,和张之洞成为后期洋务运动的主导者,并在其后的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乱、清末新政等晚清历史事件上均发挥着重要角色。
详情...

1903年4月11日

慈禧宠臣荣禄病死

慈禧宠臣荣禄病死
    1903年4月11日,慈禧宠臣荣禄病死
    瓜尔佳·荣禄(1836年4月7日—1903年4月11日),字仲华,号略园, 别号田舍主人,满洲正白旗人,清代政治人物,主要活跃于光绪朝中后期。
    荣禄出身于军官世家,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同治年间,受文祥、李鸿藻等提携,曾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后出为西安将军。甲午战争期间,因受慈禧太后信任,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卒,谥文忠,赠太傅,晋一等男爵。其女瓜尔佳·幼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被慈禧太后收为养女。
    荣禄在戊戌变法、己亥建储、庚子国变等晚清政治事件中,扮演复杂角色,历史评价亦存争议。
详情...

慈禧(并用光绪帝名义):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公忠亮达,才识闳深。由廕生起家,洊陟正卿,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将军、总督,恪恭匪懈。擢登揆席,翊赞纶在,竭力尽心,调和中外,老成持重,匡济艰难。

夏曾佑:戊戌、庚子二事,均以荣禄为谋主,荣禄之公忠亮达、才识宏深,亦于此时见之。盖所谓“公忠”者,非公忠于本朝,乃公忠于外国;所谓“宏深”者,非宏深于壮猷,乃宏深于奸计,洵为中外所未及知矣。

房兆楹:老实说,荣禄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未曾想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关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和地位,而非国家大事。


事件脉络

1836年4月7日

道光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1836年4月7日),瓜尔佳·荣禄生于其父瓜尔佳·长寿位于北京的宅邸。满洲正白旗人。因清代满人无姓名连写的习惯,史籍一般径称其名“荣禄”

1852年

咸丰二年(1852年),荣禄的伯父和父亲作为总兵在同太平军作战时双双战死, 同年十一月,荣禄由廕生被起用;十二月,承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之爵。

1861年

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帝去世。十月,荣禄充任神机营文案处翼长。据学者研究,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訢等发动辛酉政变;政变后,充任管理神机营大臣的文祥,援引荣禄投效营务,才使荣禄有机缘接近醇王奕譞,奠定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基础。

1875年

同治十四年末(1875年1月),同治帝去世,荣禄自请撤销同治帝患病期间为冲喜所加双眼花翎及太子太保衔,获准。

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1896年6月4日),授协办大学士。他刚上任,就发生御史胡景桂弹劾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一事。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荣禄更加了解编练新军的必要性。离开天津时,他为袁世凯辩护,盛赞袁世凯“血性耐劳,勇于任事,督练洋操,选拔精锐,尚能不遗余力,于将领中洵为不可多得之员”,使袁世凯逃过一劫。

查看完整12条

1904年7月3日

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

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
    1904年7月3日,晚清帝师翁同龢病逝。
    历史学家戴逸在他的《翁同龢传》中写到: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甲午战争中坚持抗日,反对投降,戊戌运动中力图自强,促进变法,对国家和民族做过贡献。翁同龢出身官宦家庭,父兄都是朝廷大臣。他早年受传统的儒家教育,饱读经史,娴熟诗文,尤擅书法。他生活的时代几乎和中国近代史相始终。
    翁同龢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有的是他亲自交涉办理,参与决策,有的是他耳闻目睹,洞悉原委。时间跨度很长,涉及领域宽广。尤其难得的是,他坚持每天写日记,从1858年至1904年病死以前,长达47年之久,无有间断。其中所载,军国大事、外交交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宫闱秘事、社会风情、治学论文、品评书画、朋僚交游、家庭生活,以及刑部的审理狱讼、工部的陵寝工程、户部的度支奏销,包罗极广,巨细无遗。翁同龢日记的突出优点是:叙事真切准确,言简意赅,得其要领。他记录了近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典章制度,大多是他亲身经历、参与、熟悉的,而且当时立即记录,不是得之于传闻,也不是多年以后的追忆,不像其他人的日记和回忆录往往有传讹失实或记忆错误。因此,他的日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近代史研究者所重视。日记所载可以和档案相印证,其时间、地点、事实确凿无误,却又不像档案那种官样文章,多所讳饰。
详情...

1904年10月3日

清末学者文廷式逝世

清末学者文廷式逝世
    1904年10月3日,清末学者文廷式逝世
    文廷式(1856—1904年),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清咸丰六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时(公元1856年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成长于官宦家庭,为陈澧入室弟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1904年逝世于江西萍乡。
详情...

1905年3月28日

清末外交官黄遵宪逝世

清末外交官黄遵宪逝世
    1905年3月28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维新派外交官、爱国诗人黄遵宪逝世。
    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生。举人出身。1877年(光绪三年)以参赞出使日本,后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所至维护祖国权益,尽力改善华侨地位,并悉心了解外情,所作《日本国志》,就明治维新阐发变法思想,成为戊戌维新的启蒙读物。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后,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到湖南任上,积极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又延聘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组织南学会。1898年受命为出使日本大臣,遇戊戌政变,以热心变法遭人弹劾,罢归乡里。
    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诗史”。著作除《日本国志》外,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详情...

孙中山:“黄遵宪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学者”。


1905年4月3日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1905年4月3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牺牲。
    邹容原名绍陶,字蔚丹,1885年生,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维新书刊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在这部书的结尾,邹容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
详情...

吴玉章:“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


1905年12月8日

陈天华投海自杀

陈天华投海自杀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杀。
    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陈天华决心以一死抗议日本,唤醒同胞。他挥笔写下《绝命书》。12月8日晨,陈天华蹈海,年仅30岁
    陈天华是湖南省新化县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同年4月,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回国,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8月,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机关报《民报》的撰述员。
    自杀后,留下《绝命书》万余言,鼓励人们“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有《陈天华集》。1906年7月11日,长沙学生与各界数万人,为陈天华举行公葬。
详情...
陈天华    

《事件薄》:《猛回头》最后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事件脉络

1895年

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1895年,陈天华随父迁县城,仍以提篮叫卖为生。

1900年

入省城岳麓书院,成绩名列前茅。其时,莅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妻之,陈效法汉时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乃婉言谢绝,说:“国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报国之时,终身未娶)。

1903年

陈天华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拒俄事件发生,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陈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1904年2月15日

陈天华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不久,因清政府搜捕,陈天华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

1905年

1月,日本《万朝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预言中国即将被瓜分,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引起了骚动。陈天华当即撰写了《要求救亡意见书》,要求满清政府实施宪政、救亡图存。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

查看完整7条

1906年8月3日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
    1906年8月3日,中国清末著名小说家、《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宝嘉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
    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
详情...

《事件薄》:李伯元的笔下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昏暗和现实,他算的上是近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创者!


1907年2月5日

经学大师俞樾逝世

经学大师俞樾逝世
    1907年2月5日,经学大师俞樾逝世。章太炎的老师,主持诂经精舍31年之久的俞樾去世。
    俞樾,1821年生,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诗博得阅卷官曾国藩的击节赞赏。其后,他便以“春在堂”为其诗文集总名。俞樾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等职。他学识渊博,撰述众多,其中《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
    俞樾还非常重视小说、戏曲对教化的作用,曾将石玉昆的《三侠五义》改编为《七侠五义》,颇受世人欢迎,得与原书并行。章太炎在学术思想上深受俞樾的影响。
详情...

《事件薄》:瑞安孙诒让在《哀世丈俞曲园》挽联中称:一代硕师,名当在嘉定、高邮而上,方冀耄期集庆,齐算乔松,何因梦兆嗟叱,读两平议遗书,朴学销沉同堕泪;卅年私淑,愧未列赵商、张逸之班,况复父执凋零,半悲宿草,今又神归化鹤,拈三大帙手墨,余生孤露更吞声。


1907年10月29日

山阴县令李钟岳义殉秋瑾

山阴县令李钟岳义殉秋瑾
    1907年10月29日,山阴县令李钟岳义殉秋瑾
    秋瑾女士死后仅三日,李钟岳即被撤销官职。贵福因探悉李钟岳对秋谨有“杀你非我本意”一语,大怒,当即电请浙抚,立予撤任。李钟岳离任之日,绍兴绅民数百人,乘船数十只,送至距城30里的柯桥,仍恋恋不舍。钟岳严然曰:“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李钟岳归乡后,终日只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甚为自疚。他曾对人说:“越中自明季以还,宿儒大师,先后讲学,隐托经义故训,藉严华夷之辩,光复之宜,涵儒于后学者至深。革命说兴,其迎而与合者,大抵皆优秀分子,纵罹法网,犹将宥之于世;至若谳狱不具,本无死法,扼于权要,未由平反,人虽亮我,其如良心责备何!”闻者虽慰藉钟岳,但钟岳不能释然,渐萌殉身之念。每日他总将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注视默诵,痛心疾首以致涕下。一次他跃井自杀,被救不死。数日又结绳老树,却被夫人发觉。家人防范,不敢远离,但钟岳死志已决。
    29日上午9时许,乘家人不备,自缢于旁舍,年53岁。距秋谨死难只有百日。噩耗传开,不论识与不识,咸为太息。
详情...
秋瑾    

《事件薄》:李钟岳,一个旧体制下的七品官员,面对当局腐败和政权风雨摇摆的局面,仍励志做人做官做事。他十分仰慕革命志士秋瑾的才华,常以其“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句,教育勉励自己的孩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1908年11月14日

光绪帝驾崩

光绪帝驾崩
    11月14日,清朝的光绪帝驾崩,寿38岁。
    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在位期间始终使用年号“光绪”,起止时间1875年2月25日即位至1908年11月14日驾崩。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
    1908年12月2日,溥仪即位,沿用“光绪”年号至1909年1月21日。次日为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同治、光绪两朝,常被合称为“同光”,如同光体、同光中兴。
事件脉络

1875年

同治帝病死,4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

1889年

开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光绪帝载湉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载湉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

1897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载湉力排众议,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

查看完整9条

1908年11月15日

慈禧太后病死

慈禧太后病死
    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死,寿73岁。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有“西太后”“老佛爷”“那拉太后”等称呼。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慈禧于咸丰二年(1852年)入宫。后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升至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载淳即位,她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执政初期,整顿吏治,重用汉臣,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得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同时期,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工商业获得初步发展。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崩逝后,她择咸丰帝之侄载湉(光绪帝)入继大统。随着慈安暴卒、奕䜣被罢免,慈禧开始独掌大权。期间一度归政,但在戊戌政变后再度训政。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两宫回銮后,相继实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王朝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仪鸾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定东陵。
    慈禧前后掌晚清政权四十七年,是清朝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围绕着慈禧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外学界也有着不同的讨论。
事件脉络

1835年11月29日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叶赫那拉氏生于京师(今北京市)。她出身在一个满洲镶蓝旗(后抬入镶黄旗)军功世家的支流

1852年

咸丰一年(1852年)二月,十八岁的慈禧参加八旗选秀,被咸丰帝赐号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六日,晋封懿嫔

1856年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母凭子贵,在同月二十四日晋封懿妃。

1860年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懿贵妃随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1861年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热河去世,载淳即位,即同治帝,定年号“祺祥”。同治帝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查看完整24条

1909年8月23日

清末著名小说家刘鹗逝世

清末著名小说家刘鹗逝世
    1909年8月23日,清末著名小说家刘鹗逝世。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八,距今已107年)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
    刘鹗的代表作《老残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这本书先后被译成英、法、日文在国外发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名著。
    1909年七月初八日中风,当天逝世,享年52岁。
详情...

周汝昌:前有曹雪芹,后有刘铁云


1909年10月5日

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1909年10月5日,大学士张之洞病逝。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香涛,时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八国联军入侵时,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详情...

毛泽东同志: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谭嗣同:“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事件脉络

公元1837年

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官舍。幼年禀赋聪慧。

1850年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满14岁的张之洞回原籍南皮应县试,得中第一名秀才,进入县学。两年后,又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中举,取得参加会试得中进士的资格。

1863年

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参加会试、殿试,终于如愿以偿,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衔编修,正式步入仕途

1881年

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至1884年)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当时,山西吏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鸦片流毒严重。在张之洞与山西官民的共同努力下,山西人民之负担大大减轻,旱灾所伤的民众元气也逐渐恢复。

1883年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因力主抗争。

查看完整18条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