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事件时间轴   >  从古代取士到今天的高考,跨越时空的梦想,历数中国“高考”制度

从古代取士到今天的高考,跨越时空的梦想,历数中国“高考”制度

导读

一直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梦想。这种将个人前途、社会调整、国家发展集于一身的考试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跟现代高考相比,又有哪些“同”与“不同”呢?;世卿世禄制;任人唯贤、因功受爵;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加强科举制;科举制的完善;完善科举制;科举制弊病;高考起源

2024年6月7日,高考大幕正式开启!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国家选才比任何一部古装剧还要精彩!赏过春秋的百花齐放,成为春风得意状元郎,加入明清的八股取士,再卷进当今的高考洪流之中。这就像在无尽无休的战场,一个代代相传的跨越时空的梦。

时光走马,岁月缱绻。几千年后的今天,在岁月年轮、凡尘锦绣间,高考始终似长河绵亘、奔流不息。

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那些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共同期待着高考学子们能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启属于他们的辉煌人生篇章。就如同剧中的主角们一样,在历经风雨后,迎来属于自己的放榜“高中”的高光时刻。

image.png

1

事件列表

▍ 1.世卿世禄制

 国内     夏商西周  

所谓世卿世禄,即父祖的爵位代代相传,除非犯下大罪,否则不会被剥夺后辈继承权利。成为国家顶层人才产生的主要方式。
这个系统是怎么形成的?无法准确确认起始时间。但是关于这个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却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也就是说,根据军功的大小来定贵族的地位。商鞅直接用军功爵位制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点评:子承父业、兄终弟及


▍ 2.任人唯贤、因功受爵

 国内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崛起、争霸兼并,各诸侯国开始任人唯贤、因功受爵,取代世卿世禄制。
下层民众中的杰出人才被选拔出来,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因功受爵成熟于战国,因秦统一全国,由商鞅变法所确立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度流传下来。

点评:在奴隶制唯血缘至上的时代,商鞅的做法在血缘贵族眼里显得那么刺眼,但在平民眼中却无疑充满了诱惑力。


▍ 3.察举征辟制

 国内     汉代  

所谓察举,是汉代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就是由州,郡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推荐给中央;所谓征辟,是由政府直接进行征聘。
察举和征辟,对于原先实行的世禄世卿制来讲,是一大进步。但这一制度又带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和考课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了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

▍ 4.九品中正制

 国内     魏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以门第和出身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承袭两汉的察举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察举制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东汉中后期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能够得到民间名士大儒的一句好评语,仕途便是一片光明。

曹丕为了改变汉朝察举制带来的门阀士族逐渐壮大的状况,加强中央集权,试图通过设立“中正”一职将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削弱门阀,重整官僚体系。改汉朝的察举制为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限制豪门士族对选官用官的影响。然而矛盾的是,九品中正制最终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导致寒门百姓永无出头之日。

▍ 5.创立科举制

创立科举制
 国内     隋朝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为了选拔人才,在一次考试的时候,临时加上有品德,有才能的要求。虽然没有正式下发文书的规定,但是这种分科举人的形式,就是科举制的开端。

直到隋炀帝的时候,已经发展为“进士”。在“进士”的考试中,主要是以“试策”为主。意思是以当时的国家大事为主题,考生需要用议论文的方式回答问题。

随着时间流逝,科举制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演变了一千三百多年。

▍ 6.加强科举制

加强科举制
 国内     唐朝  

唐高祖沿用隋制,以科举选士。唐太宗扩建国子监,扩大科举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设立武科举,将殿试常态化,推动科举制逐渐完备。唐代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科举制已经逐渐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少庶族阶级兴起。

▍ 7.完善科举制

 国内     宋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甚至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局面。

此时,科举考试从单一的考试制度变为三级考试制度,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每三年一次考试。

宋朝科举考试让众多寒门子弟陆续登入朝堂,打破了门阀贵族长期垄断朝堂话语。

▍ 8.科举制弊病

 国内     明清  

科举制度经长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日趋强化和繁琐,弊病也日益暴露。

明清时更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层层筛选,达到了繁琐的程度。考试的内容弊病也十分显著。一是考试的内容专重经义,议论空泛,不切实用。二是拟题背诵,使士人钻营取巧、不务实学。三是八股文的程式束缚人们的思想。

龚自珍都不禁喊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止了。至此,历时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完成其历史任务而退出政治舞台。

▍ 9.高考起源

 国内     洋务运动时期  

高考最初起源于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

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风,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当时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中堂提出了“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不仅开办了各种的兵工厂,还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同时学习西方的科举考试方式,所以可以认为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考。

▍ 10.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
 国内     1977年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像秋天里的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个中国青年沉睡的梦。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段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载史册的传奇。

点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科举状元、榜眼、探花是是怎么来的?

状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后来人们觉得“状头”不太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初时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到后面第三名叫探花后,第二名就称为榜眼了。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新科进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时正是京城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要举行一场游园盛会,称为“杏园宴”。挑选进士中两名年少英俊者为“探花使”,负责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这两个人便被称为“探花郎”。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没有任何联系。
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状元

史料可考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朝的孙伏伽,贝州武城人,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官至大理寺卿。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在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直隶肃宁人刘春霖。

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洪秀全第一时间便颁布诏令,于当年在天京开甲取士。为了彰显太平天国一直提倡的男女平等,天京的这次科举,打破常规,增加了“女科”,即允许女性进入考场应试。从小饱读诗书的金陵人傅善祥凭借出色发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连中“六元”的“考霸”

要问历史上最牛的状元是谁,明朝洪武年间的黄观一定榜上有名,因为他破了一个纪录——“连中六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中状元时才27岁,后来任翰林院修撰,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