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的很痛苦,我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一起挣扎,”一位朝觐者这样说道,“有不少人都是走着走着就倒在了地上,不知不觉间就停止了呼吸。”
近日,沙特阿拉伯气温急剧上升,麦加地区的气温一度达到了51.8摄氏度。持续的高温导致在“圣城”麦加参加朝觐活动的上千名朝觐者死亡。
这是自2015年麦加朝觐者踩踏事件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朝觐活动。按照沙特方面的说法称,今年约有180万朝觐者抵达麦加,其中160万来自国外,而其中不少都是高龄者。
自从公元7世纪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以来,各地穆斯林便源源不断地前往朝觐。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穆斯林人数的不断增加,前往麦加的朝觐者也越来越多。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朝觐麦加的过程当中,频频发生各类事故,导致惨痛的人员伤亡。
那么为什么穆斯林要前往麦加朝觐?为什么朝觐屡屡发生事故?朝觐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巨大利益?且听我娓娓道来。
1
麦加,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
按照圣训,所有穆斯林,无论男女,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觐一次。
朝觐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并让他们更加接近真主。
在穆斯林的一生中,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不管距离的遥远,一旦自己有前去麦加的能力,那么冲破一切困难,也要亲自抵达麦加,参加朝觐。
有人积蓄一生就为了前往麦加,有人甚至历时数月步行前往麦加,还有人不惜穿越火线,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去圣城麦加。
2
第一道程序是受戒
朝觐者在进入麦加禁地前,必须在其外围的5大关口受戒。
进入受戒状态则须慎言谨行:不得杀生,不得理发、剃须、剪指甲,不得砍伐花草树木,不得心生邪念,不得争吵斗殴,不得进行房事。
第二道程序是举行瞻礼
进入麦加城后,稍息片刻即去禁寺,观瞻天房并盛赞真主,逢人少的时候,可以上前亲吻黑石。
第三道程序是环游天房
进入禁寺中央广场,按逆时针方向,围绕天房行走7圈,前3圈快步走,后4圈保持正常速度。
天房是何方圣物,这个后面会讲到。
第四道程序是站驻阿拉法特山
伊斯兰历12月9日被称为“阿拉法特日”,也是朝觐活动至为关键的一天。
届时,朝觐者先于头日离开麦加到7公里外的米纳山谷过夜,然后到位于麦加东南25公里处的阿拉法特山停留一天,纪念穆罕默德发表临终演说,同时忏悔过失、罪孽,并祈求得到宽恕。
第五道程序是射石
朝觐者必须在12月10日黎明前返回米纳山谷,在一个叫做阿格白的地点用碎石击打3处象征魔鬼所在位置的地方,表达人类不受魔鬼和邪恶诱惑,坚守既定信仰的决心。
朝觐的第六道程序是宰牲
朝觐者打鬼归来便屠宰牛羊献祭,进入宰牲节。这一天,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家家宰牲,部分留下自己食用,其余分散给街坊四邻和穷困之人。
在离开麦加前,朝觐者往往还要再巡游天房,被称为辞朝。有条件亲吻天房门槛、抚摸天房幔帐的朝觐者都面对天房,倒退离开禁寺,以示无限崇敬和依依惜别之意。
1
据伊斯兰教传说
▍ 先知阿丹创建了天房
先知阿丹和他的妻子在天堂中犯了错误,他们夫妻俩忏悔后,造物主指令他们降落到大地上,给他们新的使命。
阿丹和妻子哈娃在大地上相会,在麦加山谷中向造物主礼拜,祈求造物主的恕饶,留下了世间最早圣殿 - 黑房子,又称天房。
公元前2000年
▍ 易卜拉欣重建天房
据《古兰经》记载,先知易卜拉欣和他的儿子伊斯梅尔一同重建天房。
天房高14米,内三根顶柱昂然挺立,其东北侧装有两扇金门,离地约2米,高3米,宽2米,是用286公斤的赤金精工铸造的。
天房自上而下终年用黑丝绸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门帘上用金银线绣有《古兰经》文。
公元610年
▍ 穆罕默德接受天启
据称,39岁的穆罕默德在山洞里沉思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了大天使加百列的声音。
他开始接受天启并宣称自己为安拉(即上帝)的使者,这些天启以后将成为《古兰经》的篇章。
他在朋友和亲戚间传道,最后还到麦加传道。他宣扬的一神论和麦加城的多神教文化发生冲突。
公元630年
▍ 伊斯兰教兴起
时间再一晃,到了公元630年。
已经搞了政教合一的穆罕默德率兵打回老家麦加城,宣布麦加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地方。
然而此时的天房早已成了阿拉伯多神教的圣地,里里外外供奉了约360尊阿拉伯半岛各部落所信仰的神明偶像,如胡巴勒、拉特等。
穆罕默德冲进圣殿清除了多神教的壁画,砸毁了那360尊神像。并把多神教圣殿改为了伊斯兰教清真寺。
为了加强团结,服穆罕默德开始号召各部落共同修补天房。穆罕默德将黑石放在了一块斗篷上,由各部族首领共同托起,安放在“天房”的一角。
这个天房距离天堂最近,是真主选择的地方;而那块陨石,则是跟真主沟通的媒介。
此后,麦加,就成了穆斯林心中独一无二的圣地。
1932年
▍ 沙特建国
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麦加被称为“宗教之都”,前往当地朝觐的人更加摩肩接踵。
1000多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前往麦加朝勤的伊斯兰教徒逐年增多,这些年来有70多个国家的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伊斯兰教徒纷至沓来。
2
每年伊斯兰教斋月的最后一周,对于沙特阿拉伯来说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考验。
世界各地汹涌而来的人潮,导致伤亡事故不断发生,尤其是最近十年,伤亡人数动辄达到几百人以上。在交通和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麦加朝觐却屡屡酿成死亡悲剧。
▍ 1990年7月2日
1426名朝圣者在通往麦加圣地的一条行人地下通道中被拥挤的人潮踩死,这是麦加朝圣历史上最惨重的人员伤亡事件。
▍ 1994年5月23日
270名朝圣者在“石砸魔鬼”的仪式中被踩死。
▍ 1997年4月15日
一朝觐者在米纳山谷拥挤的帐篷城使用煤气罐做饭不慎引起大火,大火随着风势吞噬了340名朝圣者。
▍ 1998年4月9日
朝觐者在麦加附近的米纳地区穿过一个宽80米的桥洞时,蜂拥向前象征性地投石击打恶魔,拥挤中107名朝觐者因相互践踏而死。
▍ 2001年3月5日
在1998年发生事故的同一座桥上,35名朝觐者在拥挤混乱中被踩死,死者中有23名妇女和12名男子。
▍ 2004年2月1日
244名朝觐者在麦加附近的贾马拉大桥被踩死,另有200多人受伤。
▍ 2005年1月22日
沙特麦加附近的姆尼耶圣地在投石避邪桥一带发生朝觐者严重拥挤和踩踏事故,致使约500名朝觐者受伤,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年迈体弱的老人。
▍ 1974年12月4日
除了上述意外事件外,教派冲突、政治原因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一架满载印度尼西亚朝觐者的荷兰客机在斯里兰卡坠毁,机上191人遇难。
▍ 1979年12月4日
75名控制了麦加大清真寺的穆斯林激进分子被沙特警察击毙,几十名沙特士兵也在枪战中丧生;
▍ 1987年7月31日
伊朗朝圣者举行反美游行示威,同警察发生冲突,402名朝圣者在冲突中死亡,649人受伤。
▍ 2015年9月11日
沙特阿拉伯麦加大清真寺发生起重机吊臂坠落事故,造成至少100多人死亡,约300人受伤。
▍ 2015年9月24日
沙特麦加穆斯林朝觐期间发生踩踏事故,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1399人,另有超过2000人受伤。
▍ 2006年1月12日
再次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造成362名穆斯林死亡。
无论是道路上摩肩接踵的人流还是人满为患的帐幕房舍,似乎都在提醒伊斯兰国家的政府和穆斯林群众应该审慎对待朝觐事件,莫让正常的宗教诉求违背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1950年至今,朝觐人数从5万增加到1000万。
尽管朝觐不断引发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灾难,但和朝觐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相比,孰轻孰重,沙特还是有自己考量的。
3
曾有位学者说:“麦加人不营生,只服务朝觐者。”
这些朝圣者每年为沙特带去200多亿美元的收益,其中大头就是住宿花销,占4成,其次就是买礼品、吃饭啥的。
每年,沙特阿拉伯从朝觐中获得100到150亿美元的收入,还有40到50亿美元的收入来自800万参观者组织的副朝觐。
朝觐经济在沙特经济尤其是麦加地方经济中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
▍ 从1924年伊本·沙特攻占麦加到1933年
“大萧条”波及沙特,朝觐经济是沙特立国之初最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使该国成功立足与发展壮大,进而催生了沙特的石油经济。
▍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1945年间
朝觐经济曾两度遭受重创,同时伴生的是石油经济的迅速勃兴。
▍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16年,小萨勒曼《2030年愿景》的发布,为沙特迈向后石油经济时代的朝觐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愿景提到,在沙特阿拉伯似乎已经失去了对原油价格施加稳定影响的独特能力的时代,宗教旅行是沙特的一种“可持续的选择”。
▍ 从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朝觐经济已经逐步让位于石油经济。
朝觐在当今伊斯兰世界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项宗教义务,它已成了无数穆斯林渴望实现的理想,也成了沙特乃至伊斯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沙特争夺中东与伊斯兰世界话语权的终极利器。
冷知识
虽然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都在中东地区,但如今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超过一亿的四个国家,却均不在中东,也都不属于阿拉伯民族。
这四个国家按照人口多寡的排列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
尾声
在极端高温下的麦加朝觐中,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也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不过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评论别人的信仰。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是吗?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