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月6日

1月6日,在巴黎召开的巴尔干同盟会议因意见不合而破裂。尽管他们正在和土耳其开战,巴尔干国家间仍然各不相让,因而引起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也在这一年瓦解。
巴尔干同盟是于1912年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四国为联合反对土耳其而组成的政治军事同盟。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四国战胜了土耳其。土尔其欧洲部分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一小块土地外,其余部分割让给巴尔干同盟。但是由于巴尔干同盟四国因争夺领土发生纠纷,导致1913年6月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几个国家联合对保加利亚作战。结果,保加利亚战败,失去了大片土地。
1913年1月10日

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 "宗主权"。这是在国际文件中第一次把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篡改为 "宗主权"。1913年1月10日西藏宣布“独立”,1月11日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代表、俄籍布里亚特蒙古喇嘛阿旺·德尔智与外蒙古分裂集团“大蒙古国”代理外务大臣、尼亚克图比利克图达喇嘛拉布敦签订了相互承认蒙古和西藏“独立”的所谓《蒙藏条约》。趁辛亥革命国内混乱之机,由地方当局缔结的所谓“条约”完全不具备国家间所缔条约的性质。
1860年
1860年和1864年,英国先后占领了锡金和不丹大片土地,开辟了入侵西藏的基地。
1888年
1888年,英军以边界纠纷和通商为名,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侵略中国西藏战争,西藏军民奋起抵抗但遭失败,英国迫使清政府订立中英间的《藏印条约》及其《续约》,英国从中获得青海省权益,如强迫与亚东、江孜等地通商。
1903年
1903年,英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侵藏战争,攻打江孜,西藏军民在宗山之役中英勇抵抗。英军占领挝萨后又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订下《拉萨条约》。由于清政府强烈反对,清政府驻藏大臣不予签字,条约无效。
1905年
1905年,英国派人策动班禅喇嘛到印度,企图抬高班禅地位以代替达赖,玩弄先分化后控制的手法。由于国际形势不利,无法实现。
1907年
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国签订《英俄同盟条约》,其中把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改称为 "宗主权"。这是在国际文件中第一次把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篡改为 "宗主权"。
1913年3月20日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1]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
1913年3月25日

3月25日,孙中山自日本回上海,当晚与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会集黄兴寓所,商讨解决宋案的策略。
黄兴首先主张按法律程序倒袁。戴季陶反对,主张二次革命。黄兴认为“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主张暗杀袁世凯。孙中山认为暗杀不足取,对法律解决也不以为然,指出:“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他说:“袁氏手握大权,发号施令,遣兵调将,行动极称自由。在我惟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迅雷不及掩耳,先发始足制人。”井强调:“宋案证据既已确凿,人心激昂,民气愤张,正可及时利用。否则时机一纵即逝,后悔终嗟无及。”
《事件薄》:“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1913年
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之展开了政治斗争。袁世凯急于完全实现窃国阴谋,革命党人渴望重新夺回革命果实,老立宪派进行拥袁反孙的新投机,这就使得北洋军队和革命武装之间必然要来全面较量一番。
1913年3月20日
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选举中赢得胜利,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1913年3月20日晚10时,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在沪宁铁路医院去世,年仅31岁。最后调查结果表明,幕后主使者是袁世凯,直接指挥者是国务院总理赵秉钧,全国舆论哗然。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国民党领导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主张用法律解决。
1913年6月
6月袁世凯借口李烈钩等通电反对善后借款,不服从中央,破坏统相继免去李烈钧江西都督、胡汉民广东都督和柏文蔚安徽都督的职务。
1913年7月
7月初在确定武力讨袁具体的作战方案时,革命党领导核心又发生严重分歧。孙中山命陈其美在上海首先发难,黄兴以为“犹执卵击石”,坚决反对;孙中山提议先策动海军独立,黄兴等则主张海陆并举;孙中山拟赴南京指挥作战,黄兴则以留其“任大事”,亲以身代。
1913年7月12日
7月12月林虎旅被迫自卫反击,揭开了民国史上“讨袁之役”的帷幕。
1913年6月29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同盟诸国统治者扩张欲望增长,相互提出领土要求。这些争吵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插手而日益激烈。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希腊秘密订立反保加利亚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同年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猛烈抵抗。罗立即向南进军,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发动进攻。保四面受敌,不断受挫,至7月29日求和。
8月10日,交战双万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塞、希、罗、土、门(门的内哥罗)各获得一些领土。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希、罗,另一方是保、土。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操纵。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事件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但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锐化。在布加勒斯特和约的基础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希腊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而抱着复仇计划的保加利亚和德奥同盟国集团接近起来,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奥斯曼帝国加入到同盟国一方。
1913年6月1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商讨对占有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利益瓜分。但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的统治权产生分歧。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随即加入。保加利亚方面,奥匈答应给予贷款,并保证它的领土完整。
1913年6月29日
在德奥的煽动下,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先发制人,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不久,罗马尼亚和黑山两国相继参战,加入塞尔维亚一方。而奥斯曼帝国也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在基尔基斯战役中被希军击败。保加利亚就完全被孤立了。
1913年7月29日
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
1913年8月10日
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塞尔维亚得到了华达马其顿,包括今天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希腊得到了爱琴海马其顿;战败国保加利亚,则得到皮林马其顿,但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失掉了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大部份所得的土地。
1913年9月29日
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伊斯坦布尔条约》,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奥斯曼帝国。
1913年9月23日

9月23日,法国飞行员罗兰·加罗斯用时7小时53分,成功驾机从法国飞往突尼斯,创下人类第一次飞越地中海的记录。
加罗斯是第一个被冠以“王牌”称号的飞行员,此前创造了3910米的飞行高度记录。这次直达飞行是当时完成的最长距离的海上飞行,确立了他作为杰出飞行员的世界荣誉,这一惊人的成绩在他的硕果累累的航空成就上又添新彩。
1913年9月27日

9月27日,孙中山亲手拟定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以“发起重新党帜”。规定:凡欲加入中华革命党者,无论其在党的历史及资格如何深久,皆须重写誓约,加按指模,以示坚决。这天,王统、黄元秀、朱卓文、陆惠生、马素首立誓约,成为中华革命党第一批党员。誓约全文如下:
立誓人某某,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痛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借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
一、实行宗旨;二、服从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极刑。
《事件薄》: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组党从松散式政党向集权政党转变的重要标志。
1913年
1913年二次革命不幸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到日本。孙中山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
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须重立誓约,加按指印;并接受遵约履行手续的王统等人为新党首批党员。
1914年
1914年7月至1915年12月,在湖南、江苏、广东、江西、上海等省市先后发动大小武装起义四十多次。护国战争爆发后,在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全面展开军事讨袁活动。
1914年7月8日
1914年7月8日,在东京举行大会,正式宣告中华革命党成立。
1919年10月10日
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13年10月6日

10月6日,中英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开幕,13日开始首次工作会议。会址选在印度是英方主意,以便控制会议过程。英方代表是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西藏代表”为亲英派大贵族夏扎·边觉多吉。中国代表是西藏宣抚使陈贻范。会议期间,中国代表“一切举动,均派员陪侍,名为招待,实无异监视”。会议就在英藏双方“协而谋我”气氛中进行。
“藏方”首先提出6条草案,内容包括:西藏独立;西藏疆域要包括青海、理塘、巴塘、打箭炉等处;中国不得派员驻藏;英藏修改通商章程,中国不得过问等。不仅要使西藏独立,而且还把青海和四川西部大片土地划归西藏。连英驻华公使朱尔典都说:“没有一个人能使我相信,打箭炉和巴塘不属于中国人。”
1913年10月10日

为攫取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费尽心机。8月5日,他指使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等19省区军事长官通电主张先选总统,后制宪法。进步党为讨好袁世凯,竭力捧场;国民党也不敢抗命。9月5日,参、众两院决议通过先选总统案。10月4日,宪法会议赶制出《大总统选举法》。
为了赶在武昌起义两周年纪念日登上总统宝座,袁世凯胁迫国会于6日仓促进行总统选举。一大早,他派出拱卫军司令李进才率数千军警、流氓、地痞,改穿便服,打着“公民团”的旗号,把国会围得水泄不通,声称“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于今日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议场一步。”袁世凯亲信梁士诒高价收买100余名议员组成的御用公民党更是积极拉票、活动。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议员们忍饥挨饿,连续投票3次,终以703票中507票赞成,选出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正式登场。
《事件薄》:孙中山原本认为袁世凯是“民国之友”,四万万人“殊堪嘉佩” ,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一改对袁世凯的评价,认为其为“独夫民贼”,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1908年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辞世。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是为宣统帝。溥仪的父亲载沣担任权倾朝野的摄政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1911年10月10日
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载沣派军队去湖北镇压起义,结果北洋新军根本不听调遣。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而革命党人亦认为袁是能领导中国的有力领袖。
1912年1月1日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文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2日
迫于国内外形式,孙中山于1月22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他就将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予袁世凯。袁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便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1月25日
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帅通电支持共和。
1913年10月10日

10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今天在华盛顿按下启动8吨炸药装置的电钮,炸开了巴拿马运河最后一道障碍,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海水同时汇入运河通道内。小型船只已可在河道内行驶,较大型船只的航道则可望在数星期内开放。运河的全长约83公里,宽152至304公尺,两端各有3对水闸。船舶通过运河约需7至8小时。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最窄处为152米,最宽处为304米,从运河中线分别向两侧延伸16.09公里所包括的地带,为巴拿马运河区,总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挢梁”之称。
《事件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运河将航空母舰送去补充几乎被毁灭的太平洋舰队。
公元1524年
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曾建议制定巴拿马运河方案以缩短航程。
1879年
法国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并于次年动工开凿巴拿马运河。然而,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此项工程被迫于1889年中止。
1903年
美国通过支持巴拿马独立,与巴拿马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并以一次性支付1000万美元、9年后每年再付租金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
1904年
运河动工开凿。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几十万劳工参加了运河开凿工程,其中包括近万名从中国被招至巴拿马的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