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文章   >  正视和重新认识1962年中印冲突后的印度意识,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正视和重新认识1962年中印冲突后的印度意识,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导读

近年来,印度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相对较好,因此野心膨胀。美印的防务合作把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其背后存在着制衡中国的因素,印度也甘心充当这个角色。

目前印度和中国军方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接近一个月,双方都已增兵。

多家印度媒体连日都在谴责中国的“咄咄逼人”,分析该地区对印度如何重要,印度不能“抛弃盟友不丹”。值得关注的是,台湾的一些绿媒在报道中印边境对峙时的表现,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image.png

中国外交部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一语戳破印度的假面具。印度从“遭中方入侵”改口称“未被“入侵”后,打着“不丹对洞朗地区有声索主权”、“为保护不丹”的旗号为其越界找借口。

事实上,中国和不丹在洞朗地区不存在争议。对于印边防部队越界进入洞朗地区,不丹方面事先并不知情。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次发生印军越界事件的洞朗地区是在南边,洞朗地区西边以多卡拉山脊与印度锡金邦交界,西南自吉姆马珍山与不丹交界,南边是不丹

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了西藏与锡金的边界:以流入锡金梯斯塔河及其支流的水流和流入西藏莫竹河及向北流入其他西藏境内河流的水流间的分水岭为边界。1975年锡金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锡金邦后,这条边界便成为中国和印度的边界。

  从条约内容看,当时签订条约的勘测人员对地形非常熟悉,边界线其实是一条山脊,下雨时,雨水会被山脊分成两边,分别汇入中国亚东县的康布麻曲和锡金邦的河流,这次印度越界就是把分水岭给占了,从锡金邦非法跨越中印边界进入我国洞朗地区。

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中国也绝非是1962年的中国

        对于印度防长那句“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外交部的回应则是“没错,2017年的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了”。

       为什么印度人如此在意1962这个年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那场印度的惨败的?

        1962年到现在已过55年了。但印度人仍生活在那一年的阴影中,没有走出来。

        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印度惨败,这一年从此成为印度人心底永远难以解开的心结。印度喜马偕尔邦下达兰萨拉有一座战争纪念园,园中央竖立着几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印度独立以来历次战争中阵亡军人的名单,中印战争的名单最长。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印战争可能只是一场普通的边界战争,它没有朝鲜战争惨烈,也没有中越冲突持续的时间长,以至于不少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它。可它在印度人心中却是刻骨铭心,永远难以释怀。

        中印战争打碎了印度的大国迷梦,使得印度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至今都没有缓过来。提到中国,印度人首先想到就是1962年的那场战争。

正视和重新认识1962年,以此为基础来与印度人打交道,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背信弃义说

        中印战争后,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印度舆论和精英一股脑地将责任推到了中国的头上,将中国塑造成了背信弃义的背后插刀者。

        以印度著名史学家比潘·钱德拉为代表的印度知识精英宣称,中印战争前,中国和印度关系很好,是好兄弟、好朋友,所以尼赫鲁没有料到中国会攻击印度。钱德拉的代表作之一《独立后的印度》一书中写道,“中国军队突然撤军,留下了印度这个老朋友在独自伤心”。

没有准备好

        然后又衍生出了第二个借口:印度没有准备好,没有打出“打遍欧亚劲旅”的水平。

        印度多本介绍中印战争的书里都信心满满地声称,印度军队已在阿萨姆平原摆好阵仗,正准备跟中国军队决战,没想到中国军队先溜了,没给印军展示实力的机会。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战场上惨败的印度人为何反倒仍敢于咄咄逼人。或许在他们心里,自己当年就不该输。

        历史不能假设,可是稍微假设一下有助于看出印度人这一心理的荒唐所在。

        1962年前的9年,中国刚经历过朝鲜战争,与世界上装备最完善的美国打完,整个民族的战争意识较强,百战成钢。

      而战时的印度,陆军总司令等人至印度独立时也不过位至旅团长,随后也没有经历过朝鲜战场上那样的恶战,跟中国军队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中印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让贤说

        为了渲染悲情,印度人还炮制出了安理会让贤说——印度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了中国。

        印度明星政治家兼作家沙希·塔罗尔就这样认为。他在自己的一本名为《尼赫鲁:印度的创造》一书中言之凿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曾提议将国民党当局占据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让给印度,遭到了尼赫鲁的拒绝,尼赫鲁主张应当让给新中国。

        2014年底,印度知名智库德里集团举办了一场亚太安全研讨会,邀请了包括一名中国退休外交官。提问环节时,一位锡克小哥一脸严肃,语调低沉:“当年印度将安理会席位让给了中国,为何现在中国不支持印度入常?!” 印度人有时候“天真”得可爱。

印度的民族融合

        印度人走不出战争的阴影,还有更为深层次的考量——1962年,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主要黏合剂。

        历史上,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内部四分五裂、矛盾对立突出。一涉及到内政,马上就会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高种姓和低种姓、北方人和泰米尔人、印度人和东北人等区分,利益难以统一。只有涉及到1962年、中国或者巴基斯坦时,印度人才能从他们的分歧中稍稍摆脱出来,凝结在一起。

       《独立后的印度》一书提到,民族团结曾是印度独立之初最为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却因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得到了缓解。

        澳大利亚记者马克斯韦尔在中印战争期间是一名常驻印度的记者。他在《印度的中国战争》一书中写到,战时印度空前团结,他认为中印战争具有无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剂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仅不愿意忘记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并不停制造新的仇恨和对立。

总结

        所以,在印度历史上,1962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它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印度人民族荣辱感的激发点。常有中国人为了照顾印度人的感情,不愿意提起1962。殊不知,回避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更没法消灭问题。

        正视和重新认识1962年,以此为基础来与印度人打交道,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扫码关注

网友评论

没有登录 不能评论,请注册用户

1.事件薄网站遵循《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不干预新闻舆论及牟取不正当利益。 2.网站资讯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3.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有帮助,请多多支持本站。

友情链接

汪汪宠物 |
事件薄